纵观历史,上海曾作出两次历史性的选择:跨过苏州河,成为东方巴黎;跨过黄浦江,成就浦东传奇。第三步怎么走?建设洋山港、举办世博会、引进迪斯尼,对上海的价值都是轻量级的。在万里长江的入海口,呈现出“0.5+1+0.5”的独特地理格局:中间是崇明生态岛,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半岛,南上海半岛,即长江以南的上海;北上海半岛,即三面环水的南通。21世纪,上海应作出第三次选择:跨过长江口,开发北上海半岛,打造“双核式”的世界级城市,重点包括三方面。
一、形成产业的互补
南上海半岛、崇明生态岛、北上海半岛要避免掉入产业同构化的陷阱,要有清晰的功能定位,要有互补的产业分工。
首先,南上海半岛要朝“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提升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的档次,壮大航运、旅游、会展、文创等现代服务业的体量。对标北京、东京,吸引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入驻,打造全球性的“总部经济之都”。从“产业中心”转变为“产业中心+创新中心”,完善“基础设施、人才培养、政策扶持”三大环境,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研发产业,与经济腹地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特别要提醒的是,上海与纽约相比,缺乏丰富的金融产品线,资金来源、IPO公司来源不够国际化;与香港相比,缺乏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服务网络,监管水平相形见绌;与北京相比,缺乏“一行三会”、“中农工建”的总部,缺乏“新三板”这样的新生资本市场;与杭州、深圳相比,缺乏蚂蚁金服、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的新贵。所以,发展金融业要博采众长、健全功能。
其次,崇明生态岛要朝“三岛一中心”方向发展。一是建设国际组织岛。瞄准“东方日内瓦”的目标,吸引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组织秘书处等国际机构的入驻。要借鉴博鳌论坛、达沃斯论坛的成功经验,探讨在崇明岛创建金砖国家论坛、丝绸之路论坛等可能性。二是建设国际度假岛。目前,迪斯尼落户浦东新区,环球影城落户北京市通州区。失望之余,不必绝望:可与万达、复星等大公司合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主题公园。对标迪拜、新加坡等顶级度假城市,建设高尔夫球场、奢侈品免税店等高端旅游基础设施。要使崇明一举成名,还要发挥更大的想象力。比如,建设奥林匹克公园,继而承办夏季奥运会。三是建设国际教育岛。崇明岛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可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吸引全球排名100强的大学开办亚太区分校。四是建设新上海政治中心。历史上,上海市政府曾从杨浦迁至外滩,从外滩迁至人民广场。开发北上海半岛的战略若得以实施,上海市级政治机构可迁至崇明岛。
最后,北上海半岛应朝“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开发北上海半岛要注意循序渐进,注意规划优先、产业优先、人才优先,避免出现“空城、鬼城”。在未来,“新上海”的工业制造中心不在南上海半岛,更不在崇明生态岛,而是在北上海半岛的沿海区域。选择这一区域,是土地资源多、环境容量大。要以低商务成本、有选择地接受南上海半岛“退二进三”但无污染的产业,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精工机械、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培育船舶制造、海工装备等临港工业以及航空配件、飞机修理等临空产业。在北上海半岛园区与城区的过渡地带,可发展2.5产业以及适应“工业4.0”时代的先进制造业。
二、建设城市的双核
新上海要有新定位,实现“两大超越”:一是在全国,超越港深经济体、京津经济体;二是在全球,超越纽约、伦敦、东京。
目前,南上海半岛的“大城市病”迟迟得不到解决。应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向崇明生态岛、北上海半岛疏散人口与产业,并有明确的清单和时间表。按照“引领世界100年”的标准进行规划,并坚持“四先四后”的原则: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港区,后园区;先园区,后城区。相对于南上海半岛主城区,未来的北上海半岛建筑密度、人口密度要低很多,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市民广场等公共产品的人均拥有面积要高很多。要推广互联网、物联网、太阳能、绿色建筑等新技术在北上海半岛开发中的应用,打造低碳、智能的未来城市。为顺利推进疏散进程,要做到利益捆绑、政策创新,让南上海半岛分享北上海半岛土地增值的收益,用于补偿搬迁企业、拆迁户,用于增加市区绿地、市民广场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在此基础上,将北上海半岛主城区打造成滨江、临海、亲河的“世界水都”。
首先,做足江景文章。从苏通大桥到长江入海口的扬子江北支,有全世界难得的“铂金岸线”。一旦确立开发北上海半岛的战略,要加快“岸线功能的转型”:一是加快去工业化,北上海半岛沿江化工企业要逐步搬迁或者就地向研发型企业转型,但是从崇启大桥往东至长江入海口、浒通河往西至苏通大桥保留生产型岸线;二是加快服务业化,在崇启大桥与浒通河之间,打造与崇明岛隔江相望、与黄浦江交相辉映的升级版“新外滩”,崇明岛、北上海半岛之间的扬子江北支,逐步演变成类似于黄埔江的市区景观内河。建议在北上海半岛滨江区域的中轴,规划建设一个类似于陆家嘴的CBD:在这里建设世界第一高楼,建设国际游轮码头、直升机场等。在这个CBD办公,可以俯瞰烟波浩淼的扬子江、绿意盎然的崇明岛,可以呼吸充满负离子的洁净空气,绝对是世所罕见的办公体验。
其次,是做足海景文章。目前,启东城区、海门城区与“泛通州湾港区”基本上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里需要稍微解释一下“泛通州湾港区”的概念:在南通市沿海紧挨着洋口港、通州湾、海门港、吕四港,昔日的垦区正变成如今的港区、园区。继续开发下去,将演变成一个城区:原本属于南通市如东县、通州区、海门区、启东市的4个港区、园区将逐步连成一片,成为一个产城融合的港口城市。要借鉴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三亚等滨海城市的案例,搞好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打造令世界震撼的海景。“泛通州湾港区”与启东市区、海门市区正好构成了北上海半岛城市化的3个强有力的生长点,弥合成一块就是滨江临海的大城市。
最后,做足河景文章。北上海半岛河网密集,尤其是高等级的通吕运河、新江海河、东灶新河形成了沟通江海的“一横两纵”,为发展江、河、海联运提供了可能性。尤其是全长近80公里的通吕运河西通长江、东流黄海,目前为通航能力仅仅1000吨级的三级航道,可进一步全线拓宽、加深,分阶段提高到二级甚至一级航道的通航能力。同时,要借鉴广州珠江、上海黄浦江、苏州古城绕城河等经典案例,邀请国际一流设计公司竞标参与绿化、灯光、雕塑等景观设计,与已经具有品牌效应、人气效应的南通濠河风景区串联起来,打造超大型5A级亲水旅游景区。这也可以大大提升沿河地块的商业价值,平衡前期改造航道、建设景观的资金投入。
三、促进交通的融合
长三角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是长江口一体化。长江口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
首先是形成“一体互联”的陆上运输体系。目前,开通多年的苏通大桥没有轨道交通的功能。沪通铁路尽管捆绑了城际铁路的功能,但选址与南通主城区向东、向南发展的方向背离。“沪-崇-苏”东线的长江隧桥下部预留了轨交功能(上海轨交19号线),但只连接浦东与崇明,并没有连接启东。有鉴于此,建议建设“沪-崇-苏”主线(即上海浦西-崇明县城-启海地区)。为何称之为主线?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功能最全,这是全线实行公路、轻轨、高铁“三合一”捆绑的通道;二是最为便捷,是串联起上海市区、崇明县城、南通市区最快捷的通道。“沪-崇-苏”主线的北支应如何选址?崇海大桥处或启海交界处。此处的长江北支很窄,建造条件最好、建设规模最小、建设投资最省、投资见效最快、交通流向最合理。在“沪-崇-苏”主线的东侧,可规划、建设若干条“沪-崇-苏”中线,全线进行公路、轻轨的“二合一”捆绑。“沪-崇-苏”西线位于主线西侧且先于主线开工,表现形式为两条过江公路隧道:一是打通海门张謇大道与崇明岛的断头路;二是打通国家级海门开发区江海商务大厦西侧通道与崇明岛的断头路。一系列“沪-崇-苏”过江通道开通后,南通不再是上海的后花园,崇明将是南通的前花园。
其次,是形成“两轮驱动”的远洋运输体系。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论证后认为:小庙泓水道只要稍加疏通,水深便可达10米以上;冷家沙与腰沙之间的三沙泓水道,也具备中深水岸线的条件;冷家沙东北角为开敞海域,具备建设30万吨级深水航道的条件。建议减少对洋山港的再投资,减少与“宁波-舟山港”对苏南、皖南、浙北、赣北货源的竞争。省下的钱投往何处?可根据“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鼓励上海港务集团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参与北上海半岛组合港的建设,输出资本、技术、人才、管理。除了货运功能,还要发展客运功能:不仅要对接国内的长江游轮航线,而且要对接国际海洋邮轮航线。在建设的标准上,要关注两个关键性数据:一是基础水深,定在负15米以上,就是10万吨级以上的水深要求;二是港口规模,也就是将来的储备能力,达到5亿至10亿吨。为满足如此大的吞吐能力,要超前性规划、高标准建设直通北上海半岛港区的铁路。这样,未来的上海将拥有两个深水大港,成为世界第一的航运中心。
最后,是形成“三足鼎立”的航空运输体系。在机场建设方面,北京也走在了上海的前列。2014年,光“首都国际机场”年客运量超过8600万人次,接近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年客运量之和。2014年12月,北京按2025年客运量7200万人次的设计标准开建“首都新国际机场”。2019年竣工后,北京将拥有3个民用机场(还有一个是南苑机场),空运能力将远远高于上海。为缓解虹桥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的压力,建议在北上海半岛沿海规划、建设“上海第三国际机场”。未来可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隔江相望、南北呼应”,但功能将比“四位一体”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更全面:实现国际海港、国际空港、城际高铁、地铁轻轨、公交巴士的“五位一体”。北上海新国际机场一旦建成,苏中、苏北地区数千万人民无须过江就能直达全球,可由区域分工的“红海”驶入国际分工的“蓝海”。
(本文系新道智库创始人在复旦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交流论文的摘要,本文主要观点曾被《国际金融报》大篇幅报道。2016年,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办公会议讨论后,摘编成《上海思想界专报》提交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以及上海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