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法国有LV、瑞士有百达翡丽、意大利有法拉利,那么中国有茅台酒。贵州茅台的市值高达万亿级,在全球上市公司中也是塔尖的存在。为了探寻茅台酒的发展奥秘,新道智库拜访了这个中国民族品牌的“灵魂人物”——茅台酒第一位总工程师季克良,这也拉开了新道智库对接“国家级大师”的序幕。
1964年,季克良毕业于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发酵专业),随后从投料、背酒糟、上甑开始逐步学习茅台酒的酿造工艺。这时的茅台酒厂只有300多名员工,产量仅220吨,亏损额高达84万元。1965年,季克良的茅台酒科研组在全国第二届白酒技术协作会上宣读论文《我们是如何勾兑酒的》,这是中国白酒生产工艺史上第一次形成的科学勾兑酒的理论,第一次向世人公开阐明茅台酒体分酱香、醇甜、窖底三种香型,把“香型”概念引入行业,并回答了茅台酒为什么要勾兑和怎样勾兑的问题,在中国白酒界引发了一场革命。
1974年,季克良总结入厂10年来的生产经验,发表文章《提高茅台酒质量的点滴经验》,被茅台上下所接受和高度评价 ,并被称为“九条经验”。 1979年,发表《增产酱香酒的十条经验》等一系列论文,总结出茅台酒与其他名酒不同的十大工艺特点。1981年,被宣布破格提升为副厂长。1983年,升任厂长。 1985年,季克良认为搞行政不如搞技术,辞去厂长工作,成为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
1991年,季克良再次担任茅台酒厂厂长,兼任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95年,茅台酒80周年纪念期间,茅台80年、50年、30年、15年年份酒正式走向市场,也是在这时,茅台酒明确商标上必须标注生产年份的规矩,是另一种形式的年份酒。1998年,金融危机及山西朔州毒酒案爆发,使得整个中国酒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应对挑战,茅台酒厂正式开始改制,联合其它八家企业创立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季克良被选举为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2001年8月27日,贵州茅台挂牌上交所,并在之后成为中国A股市场为数不多的“百元股”之一。2003年,茅台产量首次突破了10000吨,季克良感慨“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2011年,季克良担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集团)董事、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集团)名誉董事长、技术总顾问。同年,茅台酒的产量达到了30000吨,销售收入达到242亿,实现利润126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