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核心地区。以南京为龙头,集结了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7个成员城市。在2019年初,又将常州纳入整体规划,扩大为“1+8”的阵容。作为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当前,都市圈内部普遍面临割裂发展的问题,那么南京都市圈的城市联系如何呢?
南京都市圈范围(截止2018年,2019年常州纳入规划)
全国都市圈横向比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南京都市圈在全国都市圈中处于怎样的水平。通过百度地图及导航数据,我们对全国37个都市圈划定1小时与2小时等时圈,并分别对其范围内的人口密度进行排序,然后加以聚类分析,基于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之间的差异,可以将37个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分成四类城市--高等级城市、中高等级城市、次等级城市和低等级城市。南京市与天津市、成都市、杭州市、武汉市、济南市、石家庄市、郑州市、重庆市共同处于第二梯队——中高等级城市。
2015年都市圈中心城市人口密度聚类分析
在第二梯队城市中,进一步基于腾讯人口流动数据、工商法人注册数据,对各城市与其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中心-外围人口联系水平与经济联系水平进行测算,我们将与南京同级别的九个城市进行排名。
2017年中高等级城市的中心-外围人口联系水平
2017年中高等级城市的中心-外围投资联系水平
可以看到,9个城市中,南京市在人口联系度方面排名倒数第2,在经济联系度方面也只能排到第4。同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杭州,其人口与经济联系度都高居前列,作为2002年即发布都市圈规划、明确都市圈发展战略的南京区域来说,这样的成绩无疑是值得深入总结和思考的。
步入2018年,地跨苏皖两省的南京都市圈城市携手走过了16个年头,其间,面临过中心城市竞争力不足、产业结构相似度过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撑不足等困境,但南京都市圈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不断开拓进取,实现了较大的突破。特别是近年来,南京市发展势头迅猛。在利用科教资源上,南京先是对标深圳,喊出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口号。后又在“抢人大战”中,一改温温吞吞的风格,果断出手,出台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留宁工作;吸引台积电、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等产研机构,大力发展当前热门的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产业;更重要的是,2016年江苏省明确提出将南京建成首位度高的省会城市,带来了重大的政策利好。而南京表现自然不俗,2013年,南京GDP一举赶超无锡,摘掉了“千年老三”的帽子。2018年,增速及增量更是超过了苏州,高居江苏省第一,逐步确立在省内绝对中心的位置。
然而,都市圈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中心城市吸附、集聚周边城市的资源来壮大自己,更需要的是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发展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发挥好“带头大哥”的作用,进一步做强做大“苏皖朋友圈”,这应当是南京都市圈下一步需要重点考虑的工作。因此,接下来,我们将关注点放到南京都市圈内部联系,用数据看看圈内兄弟间十六年的交情到底如何。
南京都市圈内部联系分析
通过对南京1小时和2小时交通等时圈的识别,我们可以看到除了8个成员城市外,交通圈覆盖范围还囊括了几乎全部的常州市域,为此,我们将常州一同纳入都市圈内部联系的分析范围。
南京都市圈1小时、2小时交通圈范围分析图,浅绿色为1小时交通等时圈,深绿色为2小时交通等时圈
1. 人口联系情况
基于2017年腾讯人口流动数据,南京都市圈内城市与南京的日均人口流动规模达到26万人次,其中镇江市占27%,滁州市占18%,淮安市占16%,扬州市占16%,马鞍山市占13%,芜湖市占6%,宣城市占4%。常州与南京的日均人口流动规模达到4.2万人次,略高于淮安。可见,与南京市人口联系紧密(腾讯人口流动数据日均3万人次以上)的城市依次是镇江市、滁州市、淮安市、常州市、扬州市、马鞍山市;与南京市人口联系强度相对薄弱(腾讯人口流动数据日均3万人次以下)的城市为芜湖市和宣城市。
南京与南京都市圈其他城市的人口流动联系网络分析图
2. 经济联系情况
基于2017年城市间企业资本互投数据,南京都市圈内城市与南京的资本互投总额达到111亿元,其中,镇江市占37%,扬州市占23%,芜湖市占16%,淮安市占10%,滁州市占8%,马鞍山市占4%,宣城市占2%。常州与南京的资本互投总额也达到39亿元,接近镇江。可见,与南京市经济联系紧密(半年累积资金额15亿元以上)的城市依次是镇江市、常州市、扬州市、芜湖市;与南京市经济联系强度相对薄弱(半年累积资金额15亿元以下)的城市是淮安市、滁州市、马鞍山市和宣城市。
南京与南京都市圈其他城市的资金互投联系强度分析图
进一步,我们对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人口-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耦合分析,可以分为强人口-强经济、强人口-弱经济、弱人口-强经济和弱人口-弱经济四种不同类型,其中“强人口联系-强经济联系”的城市是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强人口联系-弱经济联系”的城市是淮安市、滁州市、马鞍山市;“弱人口联系-强经济联系”的城市是芜湖市;“弱人口联系-弱经济联系”的城市是宣城市。
南京与都市圈其他城市人口-经济联系耦合分析图
3. 结论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首先可以看到,从《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发布以来,经过15年的经营,南京都市圈建设有进展有成绩。此外,当前南京圈的发展也面临着突出的问题,都市圈内部城市的联系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割裂态势;同时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还需要站在更高的定位上谋篇布局。
一是都市圈内部联系具有一定的割裂态势。南京紧邻的镇江、扬州两个省内城市在人口与经济上与南京市保持了强关联的特征,而另两个安徽省城市滁州和马鞍山也在人口上与南京紧密关联,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都市圈发展早已突破行政边界的藩篱,在跨省域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正如澎湃新闻报道,“马鞍山人有着深深的南京情结,而南京则通过苏宁、金鹰、河海大学等知名企业和高校落户马鞍山的方式,回应着马鞍山的热情”。但是,从经济角度来看,南京与马鞍山市、滁州市、淮安市、宣城市的连续仍需要进一步增强,在良好的人文情结基础上,如何实现经济上的互惠互利、携手同行,需要政府在跨省区域协调机制上开动脑筋,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的界线和壁垒,完善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为各成员城市不断提供联姻共赢的肥沃土壤。
二是与长三角地区其他都市圈有连绵交叠的发展趋势。在规划中划定的成员城市外,我们还注意到,南京市与常州市在实际人口、经济和交通三方面的联系度都相对较高。常州是“苏锡常”都市圈、“锡常泰”经济圈的重要网络节点城市,常州与南京的紧密联系,从区域层面来看意味着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的发展交叠,也呈现出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的纵深延展,更是体现了城市地域空间形态的高级演化进程。可见,都市圈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当都市圈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再局限于都市圈内部制定一体化政策显然难以满足发展需求。长三角地区已经发育成为典型的都市连绵区,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都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未来应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加强对外开放,强化一体化协同发展,调节区域产业结构,提高都市圈的国际竞争力,并引领区域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同时,需要实时动态监测都市圈人流、物流、经济流和信息流情况,为区域政策制定的科学化、调整的动态化、管理的精细化提供有力支撑。
结 语
经过15年的经营,苏皖合作有困境也有突破,南京都市圈建设有问题也有成绩。但是用数据说话,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南京都市圈距离真正密切协同发展的“朋友圈”,还有不小的差距。面对行政区划的藩篱和相关制度的约束,尤其是跨省域协同的鸿沟,南京都市圈仍需不断创新,做实路径和创新机制,方能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的规律,呼应民众的需求,做到要素的高效流通和民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都市圈建设已箭在弦上,需瞄准发力,方能冲破各类束缚,引领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年初,南京都市圈相关城市相继召开“两会”,发布政府工作报告。马鞍山市表示,把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工程化、项目化推进与南京都市圈深度融合;滁州市表示,要建设大江北协同区,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扬州市则要全面对接国省战略,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宁镇扬一体化。
可以看出,南京都市圈拥有充满诚意的朋友圈,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在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良好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携手联动、共建共享,虎踞龙盘的南京都市圈既面临着挑战,更充满了机遇。我们期待苏皖十六年的交情,在南京都市圈的引领下,唱得更响、做得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