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s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right of dwelling which is one of the basic human rights, so it is significant in economy and politics. How to make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China grow healthily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survey the industry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worldwide eyes to seek the answer by comparison. For the industry definitio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authoritative organizations agree that real estate is the tertiary industry because it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the circulating service. In the developing history,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Europe and USA emerged after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le the one in China started after Reforms and Opening except for the areas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For the management mode, there’re two kinds of patterns world widely, one is called American Patter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specialization and capital, the other one is called Hong Kong Patter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versification and land. For the house price, it increases quickly in large and middle cities in China because of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rare land, the capital specul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cost. In the view of the ratio of house price to income, the one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is higher than the one in major cities in the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USA and Japan. Looking back to the past, habitation is changing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since 1980. Prospecting to the future, it will not change that the way to improve urbanized ratio and the policy to enlarge the domestic demand, and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will still act 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Of course, we cannot ignor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such as the high ratio of house price to income, the low level in market concentration, the overheated investment in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Therefo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housing insurance system, we should develop second hand house market, we should beat the behavior of market speculation sternly, we should improve the local retained profit of finance & taxation, we should expand the financing channels for enterprises,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for the industry, and so on.
Keyword : real estate industry,comparison
中国人崇尚“安居乐业”。从词序上看,安居在前、乐业在后,“安居”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昭然。当前,房地产业已成了最牵动人心的产业之一,不仅是因为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力巨大,而且也是因为事关“安居”大计,事关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那么,什么是房地产业?中国房地产业未来如何健康成长?必须以历史的、世界的眼光审视这一行业,在比较中寻求未来发展的科学路径。
1、中外房地产业的产业界定
对于房地产的界定主要是看其包含的经济活动,联合国、NAICS(北美工业分类系统)和我国香港地区对房地产业的界定达成两点共识:一是属于第三产业的一个部门,其经济活动提供的是非物质的服务性商品;二是包括开发、买卖、租赁、经营、房地产经纪与代理(策划、估价、托管等)、房地产管理(行业管理、物业管理等)等经济活动。
市场经济意义上的房地产业在中国(大陆)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人们在对房地产业的产业界定还存在着一些争论和误区,通常以为房地产业包括了土地竞拍、规划设计、土建工程、楼盘销售、装饰装潢、物业管理等一系列经济活动。这实际上超出了房地产业的产业边界,房地产业中的经济活动属于流通服务的范畴。通常谈到的土建工程、装饰装潢则属于物质生产的范畴,毫无疑问是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在中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也明确将房地产业也划归第三产业。参考国际通行的界定标准,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将房地产业划分为两类经济活动:
1.1 买卖或租赁物业的房地产活动
一是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从事的土地买卖、地产开发、广告营销、物业管理等服务性活动,但不包括土地平整、房屋建设等物质生产活动。二是存量房地产买卖及租赁活动,指单位和个人关于存量房产(土地、住房、办公用房和生产经营用房)的买卖和租赁活动,其中房地产租赁活动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单位和个人以盈利为目的的房地产出租活动;城市房地产管理部门向特定人群提供的非盈利性住房服务和行政、企事业单位向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庭提供的非盈利性住房服务;以虚拟房租计算的城乡居民的自有住房服务。
1.2 以收费或合同为基础的房地产活动
一是房地产管理活动,指行使政府职能的房地产管理部门所从事的土地使用管理、房地产登记、拆迁管理、交易管理等活动。二是房地产中介活动,指以收费或合同为基础的房地产买卖和租赁过程中发生的经纪、代理、估价、咨询、拍卖等中介活动。三是物业管理活动,指物业管理企业所提供的以收费或合同为基础的物业管理、维护和保养等活动。
2、中外房地产业的发展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看,房地产交易行为早在封建社会就已经存在,但是这种交易行为是分散的、零星的,没有形成集中的、大规模的房地产市场。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国民经济的行业分工也不断细化,房地产行业也就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
2.1 欧美房地产业的发展历史
工业革命之前, 欧美处于典型的农业社会,绝大部分人是居住在乡村的农民,他们的农田都会以附近一个城市作为中心。农民除了去出售农产品及到市集购买必须品之外很少进城,更遑论在城市內定居。除了出售农产品及到市集购买必须品之外很少进城。当时在城市定居的都是非农民阶级的社会精英,例如 王公贵族、律师、医生及富商等。在城市定居的都是贵族、富商、律师等精英,被称为“bourgeoisie”(音译为“布尔乔亚”,意译为“资产阶级”,该词本意是“城里人”)。由于“布尔乔亚”数量少,城市的规模不大。18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德、美等国相继发生工业革命,生产过程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交通运输快捷化使城市工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经济的规模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了农村经济,城市工厂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轮船、火车和汽车的出现又大大节约了交通时间,农村人口能更便利地城市迁徙。城市人口基数的扩大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兴起。
让我们看看美国的例子。19世纪中期,美国开始建设铁路。到19世纪末,联结美国东西两岸和南北疆域的铁路干线网络形成。联邦政府不仅给予铁路公司建路的权力,而且把铁路沿线的上亿亩土地出让给他们,铁路公司成了具有垄断性质的房地产开发商,把持着铁路沿线的工业、商用和居住物业的开发。19世纪后半叶,工业化浪潮席卷美国,大量外国人和本国农民移民到美国大都市,造成市区的地价迅速攀升,许多工业和居住用地被迫改变用途,CBD(中央商务区)逐渐形成。1929年,美国进入持续的经济衰退期。1931年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房地产公司大量破产。1933年,新增住宅建设量仅相当于1925年的1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房地产行业受战争的影响萎靡不振。战争结束后,1100万退伍军人复员回到家乡,国家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居民住宅和商用物业的需求量猛增。1956年,州际高速公路的建设加速了美国城市的郊区化进程,大量的酒店、写字楼、超级市场在老城区以外的区域形成,加速了老城市的扩张和新城市的形成,这股势头一直延续到今天。当然,美国仅仅是一个后起之秀,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法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历史更悠久。
2.2 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史
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事件推动了中国现代化,但军阀割据、外来侵略、政权腐朽,致使农业汪洋大海、民族工业奄奄一息,中国本质上还是乡村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1957年),中国工业化快速推进,但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城市化进程。“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工业化停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又使中国城市化开了倒车。据统计,1958年-1978年,中国城市化率由17.2%增至17.9%,20年间仅仅增加了0.7%。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虽有城市化迹象,却无房地产市场——住房是纯社会保障资源,由国家无偿统一配置,不存在交易行为。作为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一个行业,中国房地产业起步的标志是1980年邓小平《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城镇居民可以出售自己的房屋,也可购买别人的房屋;在购房时,可以一次性付款,也可分期付款;在建房时,可以单位集体建,也可私人自己建。此后,商品房便少量面市,出现了公房为主、商品房为辅的格局。1990年以来,住房有偿分配、住房市场购买完全取代了福利分房。改革开放后,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了亿万农村劳动力,中国城镇居民从1980年的1.9亿增至2005年的5.77亿,房地产业也日益兴盛起来。由于市场容量小且处于主流政治体制之外,港澳台地区是中国的非典型性市场,在此不作叙述。
3、中外房地产业的经营模式
一直以来,房地产理论界和实业界关注的是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如成立联盟、进行兼并),对于战略层面的经营模式问题,无意或无暇作认真的研究。实际上,这对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做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当前,世界上普遍认同的经营模式有两种:“香港模式”和“美国模式”。
3.1“美国模式”的简要情况
“美国模式”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二战结束后,房地产业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厚的投资回报吸引了资本的大量进入,至今美国许多老牌房地产企业都是二战后兴起的(如Pulte Homes成立于1950年)。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房地产市场趋于饱和,房地产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纷纷调整经营策略,收缩业务半径。“美国模式”的第一个特点是“专业化”。资本运作、设计策划、拆迁征地、建设施工、销售租赁、物业管理等环节全部独立运作,由不同的公司协调合作,责任、权利、义务分工明晰,是一条横向价值链。如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Pulte Homes,在20世纪50年代末停止商用物业建设项目,专注于居民住房业务,逐步奠定美国居民住宅领域的竞争优势,其专业化经营的经验在首屈一指。“美国模式”的第二个特点是“以资本为中心”。美国对土地实行市场化供给,而且巨额的土地转让金必须在在短期内支付。所以,美国的房地产公司寻求银行信贷支持的意义不大,业务的开展主要依托雄厚的自有资金和发达的金融市场。房地产经营的核心是资本运作而非开发营建,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投资商成为市场的真正主导者,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中介商不过是配角而已。
3.2“香港模式”的简要情况
“香港模式”有其特定的生成土壤。香港地域狭小、资源匮乏、人口密度大,呈现典型的城市型经济特征,对外表现为经济高度依赖,对内表现为产业高度垄断。香港经济的各个领域几乎都被少数几个大财团所垄断,而房地产行业最具有代表性:前十名的大地产集团的市值约占地产建筑类上市公司总市值的70%,开发量约占总开发量的80%,市场集中度非常高。“香港模式”的第一个特点是多元化,如长江实业在地产业务上呈现典型的多元化特征:一是产品的多元化,涉及住宅、商场、酒店、写字楼、工业大厦等;二是服务的多元化,涉及市场策划、租赁服务、物业管理、房地产信托、基础设施建设等。当然,这种模式只限于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发展等香港大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只负责筹资、买地、开发等活动,策划、设计、施工、营销和物业管理等都外包给专业公司。“香港模式”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土地为中心”,在土地买卖、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市场营销、物业管理等房地产开发的所有环节中,获取土地是盈利的基础——在地域狭小的香港,土地资源十分稀缺。
3.3“美国模式”与“香港模式”的比较
“美国模式”好还是“香港模式”好?两者各有千秋,适用性因企制宜。“美国模式”能实现行业的充分竞争与合作,有利于发挥企业各自专长、控制经营成本。2002年,万通集团主席冯仑提出,中国应由“香港模式”转变成“美国模式”,这一观点得到了内地开发商的热烈响应。万达集团向美国投资基金出让股权,万科集团发行可转债、寻求外资合作、收购南都股权等活动,都反映了土地运营向资本运营转变的趋向。“香港模式” 属于全能型开发,治理结构复杂,财务风险较大,中小型房企很难拷贝。但是,可以获得多个赢利点,抗击打能力也很强,财力雄厚、管理成熟的大地产集团十分青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香港中小型房企纷纷倒下,但大地产集团安如泰山。目前,“香港模式”在中国大陆是主流模式,美其名曰“肥水不流外人田”。如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既涉及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地标性建筑的工程承包,又染指规划设计、地产开发、项目监理、物业承揽等业务。有意思的是,美国房地产企业也在借鉴“香港模式”,如一向保守、专注的Pulte Homes在1990年代中期迈出了价值链延伸的步伐:一是实行产品多元化,使产品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住宅细分市场;二是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涉足建筑材料生产、地产金融服务、物业管理等业务。
4、中外房地产业的房产价格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房地产业飞速发展,房地产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先富起来的人也体验到了居住的幸福,但是中低收入者叫苦不迭。当前,房价“泡沫论”喊破了嗓子,宏观调控政策多得眼花缭乱,但是房价还是倔强地往上涨,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陷入了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所说的 “非理性繁荣”呢?
4.1 中国房地产业的房产价格
本文以1996年为基点,观察一下中国房产价格的变化。1996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房价为2000元-6000元/平米,大连、青岛、南京、杭州、厦门等城市的房价为1000元-4000元/平米。2000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2001年,加入WTO进一步激发了中国的经济活力,中国房地产市场“牛气冲天”。近年来,上海、深圳、南京等大城市的新楼盘销售普遍火爆。一手房火热的同时,二手房也渐入疯狂。以上海浦东联洋社区为例,2007年3月-6月,二手房均价已从1.5万-1.6万元/平米涨到了2.2万-2.3万元/平米,短短数月涨幅达50%!在北京,目前二环至三环的房产均价达1.5万元,三环至四环的房产均价达1.2万元/平米。2007年5月初,北京市统计局报告显示:四环至五环的房产均价也突破了1万元/平米的大关。越来越高的房价让老百姓望楼兴叹:目前,北京一个三口之家的平均年可支配收入在6.5万元左右,如果在四环至五环买一套100平米的公寓的话,大约需要奋斗15年——“房价收入比”高达15倍。这个负担系数已突破了国际警戒线:世界银行和联合国人居中心得出的“合理房价收入比”为3-6倍。
4.2 国外房地产业的房产价格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各国的房地产价格也普遍上涨。2001年-2006年,荷兰、英国、爱尔兰、西班牙、澳大利亚的房地产价格年均上涨8%-12%。美国房地产价格的年均涨幅只有4%,但波士顿、旧金山等城市却突破了10%。尽管如此,这些发达国家的房价收入比普遍低于中国。洛杉矶的房价之高是全美闻名,目前一套普通别墅的售价为50万美元。洛杉矶市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万美元左右,所以房价收入比约为12.5倍——咋看好像和北京的房价收入比差不多,但是人家买的是已装修的、带花园甚至游泳池的别墅,而我们买的则是公寓毛坯房且还要为公摊面积埋单。也许有人认为,美国人口密度比中国低,不具“典型性”。那么,就看看人口密度、人均GDP都大大高于中国的日本:首都东京寸土寸金,在次繁华地段品川站周边买一套带停车位的100平方米新公寓,目前大约要花45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300万)。但是,日本出售的房子都是精装修的,所有装潢材料都是无毒标准,而且室内有中央空调,浴缸旁有免费送的液晶电视,厨房有免费送的全自动洗碗机和烘干机。所以,剔除昂贵的装修费用,毛坯房价格约为人民币2.5万元/平米。上海徐家汇地段与东京品川站相当,楼盘的中位价为2万元/平米!目前,东京一个三口之家的平均年可支配收入约为上海的10倍,所以按房价收入比算东京也低于上海。众所周知,东京的女性结婚后大部分是全职太太,如果也在外找份工作的话,其房价收入比会更低。
4.3 中国房产价格持续走高的诱因
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上处于中低水平,为何房产价格却那么高呢?原因十分复杂。一是中国经济形势向好。1978年-2006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67%,经济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房产价格的上涨。经济学家预言,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在房地产市场,看涨心理也占据买方的主流,未来的上涨空间被超前消费行为所预支。二是市场价值规律使然。经济学家茅于轼举了个例子,新疆、内蒙有大量土地,既非要保护的耕地也非有资源的宝地,为何不值钱也没人要?无提高生活品质的公共产品。城市生活配套完善但土地有限,城市内核地区甚至已无地可供,房价就因地价而水涨船高。所以,房价暴涨的主要是财富聚集、人口众多、土地紧张的大都市。三是央行货币长期超发。中国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投资驱动型+出口驱动型。投资的钱哪里来?央行放水。在城镇化的加速阶段,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也对房地产情有独钟。楼市,实际上承担了超发货币“蓄水池”的角色。四是国内资本兴风作浪。目前,中国600多类主要商品中75%供过于求,其余供求平衡。庞大的投机资本只好流向**或房市,“温州炒房团”、深圳炒房团”等席卷全国,非居住性房地产需求猛增,一、二线城市房产价格急剧上升。另外,由于银行存款利率低,中低收入者也期望通过二次置业实现资产褒值。五是国外资本推波助澜。外资虽然不是房价上涨的始作俑者,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份额也较低,但在某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和某些房产品种(如写字楼、高档公寓)上,它的“标杆效应”促使境内资金跟风入市,间接推动了房价的上涨。据戴得梁行统计,2006年,中国49宗单次成交额逾1000万美元的整幢物业交易中,82%由境外资金促成。此外,土地竞拍、折迁安置、建筑劳务等开发成本的增加也造成了房价的攀升。
5、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建议
从邓公《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开始,“居住改变中国”就成为一个最显性的时代特征,房地产业功不可没。如今,这个年轻的行业陷入了“成长的烦恼”,对其的争论也愈演愈烈。对此,既不能一叶障目、因噎废食,也不能盲目乐观、讳疾忌医。只有历史和辩证地看待,才能为它的健康发展作出理性选择。
5.1 明确房地产业的战略地位
基于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忧虑,有学者提出了“取消房地产支柱产业”的观点。笔者以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何种地位是由市场决定的,政府需要做的事就是“顺势而为”。一是房地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当人均GDP处于800-4000美元时,房地产业会高速发展;当人均GDP处于4000-8000美元时,房地产业会平稳发展;当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时,房地产业会逐渐衰退。2006年,中国人均GDP刚达到2000美元,房地产业将长期处于高速发展和平稳发展的区间。保守地估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45%提高到60%,就将有2亿农民转化为市民。按人均住房面积25平米算,将带来50亿平方米的巨大需求。如果反需求而遏制之,其结果只能是房子更加供不应求,房价更加高不可攀。二是房地产业发展意义重大。由于中国长期巨额贸易顺差,逆差国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甚至有政治化倾向。如何遏制**储备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关键是扩大内需,而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大的房地产业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据测算,房地产业每投入100元资金,可带动相关产业170-220元的需求;每销售100元住宅,可带动130-150元其他商品的销售。所以,在宏观调控时应注意“下药”的剂量,避免因房地产业大起大落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5.2 中国房地产业的主要问题
尽管房地产业的战略地位不容否定,但是它的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国房地产业主要有哪些问题?笔者粗略归纳为“高、低、热”三大问题。所谓“高”,就是房价收入比高。房价高本身不是问题,甚至有积极性的一面,如上海的高房价加速了中低端制造业的转移,有利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问题在于房价收入比突破国际警戒线,使很大比例的人群沦为“房奴”,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有人比喻,买房贵、看病贵和上学贵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新三座大山”。所谓“低”,就是市场集中度低。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业“寡头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在广州一级土地市场的招拍挂中,一些“蚊蝇型”地块都频频引来上市公司的身影,而中小房地产企业几近绝迹。但是,土地垄断的格局主要发生在一线城市,中小房地产企业在二、三线城市和小城镇还有很大的生存空间,房地产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还很低。目前,中国(大陆)有TOP10房地产商的市场份额不到10%,美国TOP10房地产商的市场份额为25%,而积水物产(Sekisui House)一家企业就占据日本房地产市场份额的29%!所谓“热”,就是房地产投资过热。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了多年,房地产业的投资额却居高不下。仅2006年,房地产业的投资额就高达1938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7.6%,占中国GDP的9.26%。房地产市场60%的资金是银行信贷,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7.8%。所以,房地产业大跃进的背后,已经把包括银行在内的中国经济捆绑在了同一条船上。幸运的是,中国金融体系还存在三道防火墙:高储蓄率、人民币非自由兑换、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但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扩大开放,防火墙的抵御范围会越来越小。
5.3 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建议
房地产业事关国民经济发展,事关最基本的人权——居住权,兼有经济与政治意义。如何提高中国房地产业行业的健康指数?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外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经验,在此提出几点陋见。一是要重视公平,双轨运营。提倡住房保障体系与商品房市场双轨运营,是因为市场机制存在“能力真空”。住房保障体系面对的是低收入阶层,保障“居者有其屋的”,核心是公平问题。商品房市场面对的则是中高收入阶层,促进“居者优其屋”,核心是效率问题。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加大力度执行住房保障政策,提高廉租房的优惠水平和覆盖面,并采取“双限双竞”(限套型、限房价,竞房价、竞地价)的方法,增加经济适用房的供应比例。二是要鼓励流通,限制持有。当前,二手房市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一手房市场,尤其是单位分配的公房上市交易还有很多障碍。要明晰二手房的产权和档案,减少二手房流通环节和税费成本,从而盘活二手房市场的存量,扩大房地产市场供应总量。同时,要加强税收杠杆的作用,遏制二次以上置业行为,打击国内外资本投机行为,压缩房地产市场需求总量。两个措施并举,缓解供求矛盾。三是要财事对称,增加留成。1994年国、地税分家后,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哭爹喊娘,乡级财政名存实亡。近年来,房价并没有随着宏观调控应声而落,反而越涨越高。为何调控成了“空调”?一个间接原因是现行的财税体制给县乡留成太少。然而,工资要发、路桥要建、公益事业要办,开门七件事一件都不能少,这造成县乡政府强烈的“以地生财”冲动。结果是地价越拍越高,房价也水涨船高。四是要创新金融,多元投资。要改变中国房地产企业在资金上普遍依赖银行贷款、工程垫资、预售回款的现状,必须创新房地产金融,加快培育机构投资者。要向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学习,把REITs、保险公司、产业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引入房地产市场,构筑多元化的投资体系。这样做可谓“一箭双雕”:既能分散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又能拓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五是要提高门槛,加快整合。要改变房地产行业满天星星、鱼目混珠的现状,必须大幅提高市场准入的门槛,把有限的土地、信贷等资源向开发经验足、经济实力强、品牌信誉好的房地产企业倾斜,加快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并购步伐,加快“减量化、优质化”的进程。实际上,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单体规模,有利于普及国际先进管理理念,有利于推广节能、环保等新技术,有利于降低品牌运营、规划设计、材料采购等方面的单位成本。
结语: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曾预言,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城市化。确实,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地域空间,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为推进城市化和发展房地产业提供了举世罕有的机遇。随着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中国房地产业正日新月异、融贯中西,为中高端消费者带来一场“居住革命”。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如何解决低端消费者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居住问题?还有赖于政府的调控和帮助。总之,效率与公平是不可偏废的普世价值,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理想模式不是两者之一,而在两者之中。